最近知乎上有個挺火的話題,說如果哪天國內突然涌進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的移民怎么辦。
評論區很精彩,有人擔心飯碗被搶,有人憂慮文化沖突,還有人直接拍桌子喊“關緊大門”。
其實事情沒那么復雜,你要是了解中國的底色,就會明白,不管嘴上怎么說,真要應對大規模移民潮,咱們還真沒那個“條件”。
把中國比作一個大家庭其實挺貼切的。
咱們祖輩傳下來的規矩是“開門迎客,關門教子”,家里來親戚朋友吃飯,主人自然會好好招待,但要長期收留外人當自家人,得看這人夠不夠“親”。
歷史上那些來中國做生意的波斯商人、傳教的外國人,哪個不是帶著真金白銀或獨門手藝來的?
別說古代了,改革開放初期外資企業招工都得托關系,普通外國人在中國連工作簽證都辦不下來。
說到底,真要敞開國門迎接移民潮,先不說社會能不能承受,光是老百姓那關就過不去。
前些年清理“三非”外國人,點贊最高的評論是:“樓下菜攤不用學三種語言了。”
外賣小哥要和越南人用英語溝通,社區大媽要和索馬里難民聊天,這難道不是添亂嗎?
更別說就業市場的暗流涌動了,真要開放移民,最先受不了的可能不是打工人,而是靠英語培訓班發財的機構,畢竟誰還愿意花錢學雅思托福啊。
咱們對“穩定”的執念外人不懂,中國的安全感來自層層把關的戶籍制度、天網系統、社區管理,要是突然涌進幾百萬人,居委會大媽怎么上門登記。
外來人口必然帶來治安隱患、文化沖突,這些都會成倍增加基層治理成本。
從古至今,中國對外來者的態度始終謹慎,幾乎不開放移民通道。
而難且也不止難在政策卡脖子,而是誤判了外國人在華的真實處境。
沒有身份證連電話卡都辦不了,涉外酒店、微信支付寶、景區購票處處受限。
漢語的四聲調和象形文字更是門檻,更別說那些方言復雜的城市,外地人來了都得懵圈,何況語言不通的外國人。
當然,中國也不是完全把移民拒之門外。
去年上海自貿區給外籍人才開的“中國綠卡”,這些人的共同點就一條:他們帶來的價值,足夠覆蓋可能引發的社會成本。
那些拿了中國綠卡的人,要么是華為5G團隊里的數學家,要么是海南自貿港招來的金融大鱷。
其實擔心第三世界移民潮就像擔心北極熊闖進熱帶雨林,中國的生態系統本就不適合外來者生存,更別說大規模融入了。
與其糾結這種杞人憂天的假設,不如多關注如何讓本國百姓過得更好。
你對這種“移民焦慮”怎么看?歡迎聊聊你的觀點~
現在各國政策都在收緊,機會永遠留給提前規劃的人,需要免費評估自身條件的朋友,歡迎聯系我們,獲取專業方案。更多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zixun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