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布斯》發布了一篇長篇報道,專門分析特朗普團隊前短時間推動的一系列移民政策收緊議程。
表面上是針對H1B的改革,但里面提到的延伸條款,其實已經開始觸及到EB1、NIW和O1這類高端人才項目。
很多業內人士看完那篇文章,心里都咯噔一下。 H1B是美國高技能外籍人才工作簽證,是絕大多數人通往綠卡的第一步。
特朗普早在第一任期的時候,就已經動過類似的念頭,比如提高門檻、加強監管、打擊“濫用雇傭”。
那時候政策剛一落地,H1B的拒簽率暴漲,一度超過40%,直到后來多起訴訟推翻了這些做法。
這次特朗普又卷土重來,并且準備得更充分,規避了上次因程序瑕疵被法庭否決的漏洞。報道中提到幾個關鍵點。
首先是“重新定義資格標準”,讓H1B申請崗位必須“與專業高度相關”。
這句話看似無害,但對于很多跨領域人才來說影響巨大。
比如一個學計算機的人去做AI產品經理,過去是可以申請的,未來可能直接被判不符資格。
其次,特朗普團隊希望加強對“第三方派遣”的監管,也就是說,像IT外包公司這種模式,會被嚴查甚至限制使用H1B雇員。
第三,是增加對“違規雇主”的審查與處罰,并可能提高費用門檻。
這只是表層。真正引人關注的,是報道最后那段話——“國土安全部將同步評估并更新EB1、NIW與O1簽證的定義與證明標準?!?nbsp;
換句話說,高端人才類移民也可能迎來新一輪的門檻提升。
根據報道內容,美國國土安全部計劃在2026年1月前,推出一份新規則草案,重點是“現代化EB1與NIW的證明標準,更新O1簽證的定義,明確可接受的證據類型”。
其中一個討論點,就是是否要提高EB1A的申請門檻——從目前的“10項標準中滿足3項”,改為“滿足5項”或更多。
聽起來小幅調整,但對申請人影響巨大。 很多本來憑借較強科研或行業貢獻拿EB1A的申請人,可能就被迫轉向NIW或O1。
同時,NIW(國家利益豁免)項目也可能被重新定義“國家利益”的范圍。
現在的標準相對寬泛,只要能證明自己的研究、技術或項目“有潛在國家利益”,基本都有機會。
特朗普上臺,移民局可能要求申請人提供“明確的行業影響與經濟數據支持”,把原本的主觀判斷轉化成更量化的評估體系。
這樣一來,申請難度無疑會提高。 O1簽證也在名單里。O1A主要面向科學、商業、教育等領域的“杰出人才”,目前申請量不算少。 之前拜登時期,O1的指導意見更寬松,鼓勵更多創業者和科研人員通過O1進入美國。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O1A的申請量增長了近三成。可一旦特朗普重啟這項“修正案”,很可能會回到更保守的審理標準,強調“國際獎項”“重大新聞報道”“頂級協會成員”這類傳統指標,對新興領域(比如AI創業、科研孵化器成果)可能不再認可。
這背后,其實是美國政治氣候的反映。特朗普政府一直強調“保護本國就業”,認為高技能移民“搶走”了美國人的崗位。 但《福布斯》的分析指出,這種政策往往適得其反——收緊簽證會讓企業更難招聘到關鍵人才,從而加速資本外移或收購海外公司。
比如科技公司為了繞過簽證限制,會選擇直接在印度、加拿大或新加坡設立團隊。
對美國本土經濟來說,這是一種“自我削弱”。 從移民局的角度看,這一輪“潛在的改革”也會帶來更細化的審核標準。
EB1、NIW這類申請,過去強調“個人成就”;未來可能更強調“社會影響”。
換句話說,你是不是拿過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工作有沒有被引用、有沒有商業化成果、有沒有實質推動行業發展。
對我們申請者來說,準備材料時要更精細化了。
比如:
在EB1A申請中,不僅要有論文、獎項、評審記錄,還要能證明自己的影響力,比如被引用次數、受邀發言、專利商業化等;
在NIW中,不能只講項目的重要性,而要有具體數據,比如為行業節省了多少成本、帶來了多少產值;
在O1中,要強化“媒體可見度”與“行業認可度”,哪怕是專業媒體報道,也比單純履歷更具說服力。
美國不會放棄吸引高端人才,它只是要“挑人”更精準。
過去幾年,EB1A和NIW的獲批量仍在增長,說明政策在收緊的同時,也在引導方向——從數量轉向質量。
從時間節點看,這輪調整如果啟動,最快也要2025年底至2026年初才會落地。
對目前還在準備申請的人來說,這恰恰是一個“窗口期”。 政策沒改之前遞交,就可以按現行標準審理。
美國移民法的基本邏輯是“舊案適用舊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鎖標準”。越早遞交,越能鎖定有利條款。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
?更多美國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