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所長,用大白話說清移民這件事。
10年后的今天,移民會比現在簡單還是更難?
這個問題,其實我在咨詢里已經碰到過很多次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人問將來移民會不會比現在簡單?
是不是等一等,等政策放松一點再申請更劃算?今天我就認真聊一次。
先把結論放在前面,十年以后,移民只會比現在更難,不會更簡單。不是為了制造焦慮,而是看數據和趨勢,就能得出這個結論。
移民難度的本質,和我們熟悉的考公務員有點像,決定難度的不是崗位數量,而是報考人數。
很多移民國家的政策或者是額度的波動其實不算大,那什么才是導致難度變高的真正變量呢?是申請人數。
過去二十多年來,全球移民難度持續在增加,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需求端的爆炸性增長。
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兩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高等教育的普及速度遠遠超過了很多國家的消化能力。
在語言、學歷、資金等基本條件上,優質的申請人比比皆是,所以這個趨勢直接拉高了移民競爭門檻。
未來十年可以預見的情況是,美國的移民額度不會有太大變化。美國的職業移民名額,這二十年來幾乎是恒定的,國會沒有意愿大規模擴容。
每年EB類的配額就是那么多,家庭團聚類配額也是既定的。需求在漲但供應沒動,結果就是審批將會越來越嚴格。
而澳洲和加拿大這些國家人口體量有限,吸收移民的能力已經達到飽和。 比如澳洲的投資移民門檻,就從早期的150萬澳元一路瘋漲到500萬澳元,加拿大的投資移民甚至直接被叫停,又改成創業簽證、雇主擔保等復雜通道。
其實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政策不是為了取消移民,而是通過不斷提高門檻來過濾掉大多數人。
如果用新西蘭的例子來做對比,會更直觀。二十幾年前來新西蘭,直接填個表格就能拿身份。
十年前,投資移民只要150萬紐幣。但今天呢,同樣的通道已經漲到500萬紐幣,一類投資移民甚至直接要求1000萬紐幣。
十年一個臺階,門檻越來越高,這就是趨勢。 歐洲這邊趨勢就更明顯了,保守派、右翼抬頭之后,很多國家的政策都往“收緊”方向走。
和移民有關的話題經常在各種選舉中拿出來炒作,結果就是對外部申請人更不友好。
也許歐洲內部的移民流動還會繼續,比如東歐人流向西歐,或者歐盟擴容后的再平衡,但無論怎樣,對其他大洲移民的開放度恐怕只會越來越低。
日本和韓國可能是在未來會增加配額唯二的發達國家,因為這兩個國家人口快速老齡化,需要補充勞動力。
但問題是它們加起來也就不到兩億人口,而且都不是資源型國家,最多是延緩人口衰退,而不是像美國、加拿大那樣把移民作為國家戰略。
即便它們開放,規模也很有限,根本無法消化未來十年南亞、北非等地十億級人口的外溢需求。 說到需求端,這是決定未來移民難度的核心。
過去二十年,中國和印度的高等教育普及,讓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有了出國的意愿和能力。
未來十年,南亞和北非將是教育普及的重點區域。十億級人口的國家,一旦教育水平上來,具備移民條件的人數將成倍增加。
對比來看,移民目的國的配額增長是線性的,而申請人的增長是指數級的,這就是供需矛盾的本質。
況且還要考慮黑天鵝事件,比如烏克蘭戰爭,讓大批烏克蘭人突然成為移民群體;阿根廷經濟崩盤,直接帶來新一波移民潮。
這些國家教育水平已經普及,一旦出現動蕩,就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合格申請人,進一步加劇全球競爭。
從政治角度看,右派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也讓移民前景更不樂觀。右派強調本國利益、強調保護主義,往往意味著封閉、提高關稅、減少外部移民。
雖然這種趨勢推進得比較慢,不會一夜之間大變天,但大方向是確定的。對移民申請人來說,越往后,門檻只會更高,等待只會更久。
所以,如果你問我十年后移民會不會更容易?我會很肯定地說:不會。移民是一個不斷收緊的過程。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個過程是漸進的,而不是突然的。移民政策的變化通常是“慢慢收口”,而不是一刀切。
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在排隊,那就盡快把申請遞上去,早點鎖定優先日,把自己排在隊伍里。
因為等十年后,你會發現同樣的條件,能拿到身份的人比現在少了很多。
好,以上就本期文章的全部內容了。
更多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