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位讀者的私信咨詢,他在一家中型科技公司做軟件工程師,目前公司EB1B排期還要等一年多,他不想繼續等了,想嘗試自己DIY申請EB1A。
他的情況是:引用只有120,方向比較冷門,漲不動,但有4篇頂會一作。律所給的方案是Regular Service、No Refund,建議從Paper、Review和Major Contribution三個方向準備材料。
但因為citation太低,只能挖到2-3個notable citation,所以他在想能不能用"高工資"這一條來補充。
作為一個在移民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我覺得有必要和大家聊聊EB1A中"高工資"這一條的真實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看EB1A的基本標準。美國EB1A是杰出人才移民,需要滿足以下10條標準中的至少3條:
1.獲得過國家級/國際性獎項
2.發表過高水平學術文章
3.擔任過期刊/會議評審
4.對領域有重大原創貢獻
5.是專業協會會員
6.作品參與過展覽展示
7.在機構擔任關鍵領導角色
8.獲得高于同行的薪資待遇
9.取得顯著的商業成功
10.獲得過主流媒體報道
今天我們重點說說"高工資"這一條。要在EB1A中claim高工資,你必須證明自己的收入在同行業中處于"前10%或5%"的水平。
這需要用勞工部OES工資數據、Payscale、Glassdoor、H1B工資數據庫、行業報告等來支持。
同時,你還需要準備稅單、工資單、工資協議、獎金證明等材料作為實際收入證明。
那么,對于碼農來說,claim高工資靠譜嗎?
說實話,這事兒真不太好辦。雖然軟件工程師這個行業的整體工資水平確實不低,但EB1A中的"高工資"要求你必須證明在對應地理位置和行業領域內,你的收入處于前10%或5%。
如果你在FAANG(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Google)、Tesla或者量化對沖基金這類大廠,拿著極高的TC(總包),那還可以嘗試。比如說,如果你的TC能達到40萬美金以上,確實有機會。
但如果你在創業公司或者中小型科技公司,總包比較一般,那就很難通過這一條了。因為美國勞工部的公開數據和H1B薪資數據庫都可以用來比對,你必須實打實地達到這個標準。
所以,對于想DIY申請EB1A的碼農朋友來說,claim高工資這條路確實可行,但極其挑人。它更適合那些收入確實非常高的工程師,而且最好是能和其他條件結合使用。
如果你的citation比較低,高工資確實可以作為"第三條"來補充,這樣能降低因citation不足被RFE或拒簽的風險。
但要注意,高工資不能單獨支撐整個申請。而且,材料一定要真實完整,千萬別抱著"吹吹牛就能過"的心態。
對于這位讀者的情況,我的建議是:既然你有4篇頂會一作,那不妨重點從以下幾個方向準備:
Paper這一條是肯定能用的,4篇頂會一作已經很不錯了。Review方面,如果你給NeurIPS、ICML、CVPR這些頂級會議審過稿,也可以作為一條。
Major Contribution可以從你的系統或產品上線對公司或行業的影響來證明,配合內部推薦信和使用量證明。
如果方向比較冷門,citation確實漲不動,你可以考慮:發表綜述性論文、主動申請審稿、參與標準制定、準備小范圍領域內的貢獻證明等,這些都能幫你提升案例的厚度。
我建議你先和專業律所溝通做個預評估,畢竟DIY風險不小,萬一錯過了排期窗口就得不償失了。
說到底,移民不是跟風,EB1A更不是簡單地刷citation就能過的。它需要材料真實、邏輯完整、整體互相印證。
Claim高工資確實是個機會,但前提是你真的達標,千萬別抱僥幸心理。
如果你也在考慮EB1A,但citation不夠,想用高工資來補充,歡迎私信咨詢。
我和團隊可以幫你做一次免費的初評,幫你判斷是否值得嘗試DIY,還是該找專業律師穩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