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臺收到不少朋友留言,說看到美國移民局發布的新數據,EB類I-485的拒簽率竟然有14.3%,問我是不是真的。
我看了下數據,確實是真的。根據USCIS上一個季度的數據,總共批準24729份,拒簽4119份,換算一下拒簽率就是:4119 /(4119 + 24729)= 14.3%。
比起大家印象中“EB類485都是走個流程、穩得很”的那種想法,這個數字的確挺讓人驚訝的。
不過要說“從來都是1%拒簽率”,那也不完全準確。早幾年移民局的年報里就有體現,EB類的I-485申請拒簽率一般在9%-10%左右浮動,這次確實比以往高了不少,但也還不至于說“天要塌下來了”。
重點是,為什么這個數字會變高?它提醒我們哪些隱藏的風險?今天我們就聊一聊。
先說個常見誤區,不少人以為只要I-140批了,485就是“順手牽羊”的事,尤其是拿了combo卡之后,感覺“人在美國、卡也有、能工作、能出入境”,一切仿佛都穩了。
但你要知道,combo卡≠綠卡,它是身份“在審期間”的臨時許可,并不代表你這條路已經100%安全。
那為什么那么多EB類I-485會被拒?我給你盤幾個常見原因:
雇主跳槽:原來140是某個崗位、某個title,結果485階段已經換了東家,工作內容完全不一致。如果沒有提前規劃AC21轉崗聲明,或者無法解釋兩者之間的銜接,那移民官可能直接認為你“材料與事實不符”。
J1簽證問題:部分人有J1簽證歷史,本來應該申請豁免才能調整身份,結果模糊處理或者繞過不申報,這屬于材料隱瞞。一旦被查出來,不但會被拒,還有可能被定性為“有意隱瞞”。
身份gap:最典型的是OPT過期、B簽過期,甚至F簽中斷后沒續接上,短則30天、長則半年以上的身份空檔。如果你沒有提供合理解釋材料,這部分就會被認定為“非法滯留”。
B簽入境后90天內提交485:移民局有個著名的“90天規則”,指的是以旅游/短期商務身份入境,在90天內提交移民申請,可能被懷疑入境時就有移民傾向。雖然不是必然拒,但一旦遇到嚴格的審案官,就容易被卡。
DIY遞交沒解釋清楚:很多人圖省錢,自己在網上找模板拼湊材料,語言模糊,邏輯混亂,證據鏈不完整。運氣好碰上好說話的審案官,會給你發RFE要求補材料;但要是遇到審理壓力大的辦公室,可能直接就denial了。
還有一種是比較新的情況,尤其是2022年以來很多人為了搶搭政策窗口,把EB2降級成EB3,140和485一起遞交。
問題是,如果140出了問題,比如資格不夠、職位描述不匹配,那485也跟著一塊被拒。
因為你當時是同時提交的,前提條件不成立,后面的自然就無效了。
那是不是說EB類485就變成了“高危項目”?其實也沒有那么夸張。你要知道,美國使領館每年簽發的B簽(旅游/商務簽)就有幾十萬人,中國申請人的拒簽率普遍在15%-30%之間。
相比之下,EB類485的拒簽率14%左右,嚴格來說還是“有準備就能穩過”的那一類。
我個人覺得,真正的問題在于預期差。有些申請人從一開始就以為這是“水到渠成”的一環,忽視了485其實才是最考驗你整個申請鏈條完整度的階段。
你之前所有填過的表、提過的承諾、交過的稅表、走過的身份通道,全都會在這個時候被捋一遍,甚至還要查你現在真實的生活軌跡、工作狀況、居住信息,任何一個環節有bug,都會暴露。
說到底,485不是形式,它是你從臨時身份走向永久身份的“臨門一腳”。
你所有的歷史、未來計劃、邏輯閉環都要經得起推敲,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想當然”。
還有一個要提醒大家的點,combo卡雖然好用,但千萬別“用過頭”。
它不是綠卡,不能當成合法永久身份來無限期使用,尤其是長期出境、頻繁更換雇主、完全不遵守485提交時承諾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很容易在綠卡面試或查背景的時候出現問題。 所以我的建議是:
現在還沒提交485的朋友,一定要把身份歷史、職位匹配、雇主關系這些前期準備扎實好,不要為了趕時間而草率遞交;
已經拿了combo卡的,務必保持合法居留、穩定工作、良好記錄,別做讓移民官起疑的事;
不要盲目DIY,不懂就問,找專業機構梳理邏輯鏈,能幫你省下后面大筆補救的錢和時間。
最后總結一下,這個14.3%的拒簽率雖然高了一點,但依然是可以通過精細規劃規避的風險。
真正的問題不是“數字嚇人”,而是你有沒有認真對待每一個節點。
如果你是靠實力一步步申請上來的,按規矩辦事、把細節做好,EB類綠卡依然是最穩、最直接的移民方式之一。
只要不低估難度、不放棄認真,這條路還是能走通的。
更多美國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eb3581(復制微信搜索添加即可) 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