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Reddit上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帖子,題主是一位EB-1B申請人,發帖請教是否應該走加急處理(PremiumProcessing,簡稱PP)。
他的問題很常見:律師建議他選擇標準處理(regularprocessing),理由是“PP容易被RFE(補件甚至拒簽”。
讓人意外的是,評論區里跳出來一位網友,自稱是前USCIS的審核員,講了一些頗具“內部視角”的細節結合我們自己經手的案例,不得不說,這些內容很值得拿出來聊一聊。
PP會增加RFE或Denial的概率嗎?
這幾乎是每一個“邊緣型”EB1Niw申請人都會問的問題。律師們說:PP風險高。 客戶們擔心:會不會被盯上?
但這位前審核員的說法卻非常直接: “There's no difference in either RFE or denial rate with PP vs standardIts one of the amusing and enduring myths out there about USCIS”——uWatkinsImmigration,Reddit用戶,自稱USCIS前審核員 也就是說,從USCIS內部來看,并沒有任何“官方”傾向將PP視為更高風險的申請。
審核標準是一樣的,流程是一樣的,甚至連審核員本身都不一定知道你選了加急,除非是在處理“快件箱”的時候。
那律師們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另一位評論用戶點出了可能的原因:不是怕被拒,是怕花錢白搭。
PP的費用可不低呢,當前為2805美元,而且雇主或許不太愿意去承擔這樣的成本。
其實有些時候呀,理由看似是“風險”但實際上卻恰恰是“預算”。
USCIS的“審核中心”模式早就取消了
很多申請人還會糾結一個問題:是不是得看案件分到哪,比如德州中心是不是更嚴格?其實早在2023年底,USCIS就已經取消了原來的“服務中心分區模式”,統一采用“portfoliomodel”。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遞交到德州,還是加州,亦或是內布拉斯加,EB1NIW類別的審案現在都由統一的業務組接管了。
他們不再依據地理位置去分配案件,而是按案種進行統一處理。這種變化,其實是為了提升效率,而且也是更好地應對遠程辦公的趨勢。
這也進一步打破了“哪里批得快”的地域偏見。
審核員有沒有KPI?會不會“為了省事”直接拒?
Reddit上還有個追問:移民官有沒有激勵機制,會不會為了快點完成任務就草率審核?
這位前審核員的答復是這樣的: 是有考核指標的,包括“準確率”(不能出錯)和“生產率”(處理效率);但重點在于準確率,而且錯了的話就會被質控進行打分,這進而會影響到年終考核以及overtime的資格。
每月會有抽檢,拒件前還需主管簽字;真正“優秀”的審核官,不是審得最快的,而且也不是那種偶爾出錯的,而是始終穩定,且幾乎不出錯的那批人。他們以一種沉穩的姿態,在審核的領域中默默堅守,為保證審核質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換句話說,沒有審核官會因為PP是加急,就“瞎給一個結果”,或者“專門刁難”。他們要對審過的案子負責,而且出錯反倒會影響自己的評級。
PP值不值得做?要看申請人自己的情況
如果你的材料已經準備得很充分、推薦信邏輯清晰、項目解釋有力,其實PP完全沒有必要“恐懼”。
反而對于排期卡位的申請人來說,早批下來、早鎖定PD,有時候就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博弈。
而如果你的確屬于“邊緣案例”,比如說發表的數量、被引用的次數以及所產生的影響力都處在中位水平,是否加急這件事,其實取決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想早知道結果,愿意承受一定不確定性,可以試;
更傾向于,穩中求進,而且不趕排期,這樣的話就按照常規的節奏來進行。
材料質量是王道,速度只是附加值。
從“神秘機構”走向“可理解系統”
移民申請這件事,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大的恐懼來自于“未知”。
你不知道USCIS怎么想,不知道審核官是不是“心情不好”,更不知道是不是“走錯了策略”。
但像這類前審核員的發言,幫我們打開了一點窗,告訴我們: 審核是有標準的;審核官也是人,有體系、有規矩、有監督;并不存在所謂“快速被挑刺”的偏見。
我們能做的,是提前準備好材料,講好你的故事,把決定權交給制度,而不是交給運氣。
最后再提醒一句:I-140批下來,只是開始,身份規劃,永遠是這場移民旅程里,最需要持續關注的部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如果您對“移民美國”感興趣,更多XX移民信息,歡迎關注麥克斯出國官方網站,為您提供最新的、最全面的移民咨詢。如果您有移民打算,我們秉持誠信和客戶至上的理念,嚴格根據申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專業的移民計劃,切實做到項目資料最完善、申請材料最規范、性價比最優,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微信添加小助手: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將為您免費制訂一份專屬的移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