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那邊有兩個消息鬧得挺大,一個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被謀殺,另一個是23歲的烏克蘭難民伊琳娜·扎魯茨卡在火車車廂里被陌生非裔男子用折疊刀連刺三刀,當場死亡。
這兩件事疊加在一起,美國的媒體就開始感慨“國將不國”,社交平臺上也充斥著“美國要完了”的聲音。
本來不太想聊這些事情,因為和業務不相關,但架不住后臺問的讀者多呀,所以其實我的觀點很簡單:這才哪到哪???
很多人覺得美國社會最近幾年特別撕裂,好像每天都有槍擊案、謀殺案,政治斗爭也愈演愈烈。
可如果你翻翻歷史就會發現,這些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美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基因,決定了它的問題從來不少,但并不妨礙它繼續向前。
政治人物遇害真的不少見,別說查理·柯克這樣的政治素人了,美國歷史上死于槍下的總統都不少。
林肯總統在南北戰爭剛結束沒多久,就在劇院里被刺殺,肯尼迪總統直接當著全球人的面在車上被槍擊。
再往下還有馬丁·路德·金這樣的重量級人物。每一次都有人喊“美國要完了”,可結果呢?這個國家繼續運行,制度繼續演化。
槍擊案更是美國社會的一部分,什么校園槍擊,教堂槍擊,賭場槍擊之類的,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一次觸目驚心的事件。
2017年拉斯維加斯音樂節槍擊案,造成了58人死亡,是美國現代史上死傷最嚴重的大規模槍擊之一。
還有2012年的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20個孩子遇害,當時社會輿論那個沸騰啊,很多人說這是美國社會的恥辱。
但這么多年過去了,美國依然是美國,問題雖然依舊存在,但國家并沒有因此崩潰。 而且社會騷亂也不少見。
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時候,全美各地都有暴力沖突。
1992年洛杉磯因警察暴力執法引發大規模騷亂,幾乎變成戰場。
還有2020年“Black Lives Matter”抗議席卷全美,很多地方都被縱火搶劫。
那時候同樣有人說“美國要完了”,但美國在一次次的沖突中,不僅沒有垮掉,還逐步推動了社會和制度的調整。
所以說,類似今天的這兩件事,放在美國歷史的長河里,真不算什么。
查理·柯克的遇害新聞看上去轟動,但跟總統被槍殺相比,分量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烏克蘭難民在火車上的悲劇固然讓人唏噓,但在一個長期存在槍支問題、暴力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國家里,這類案件其實一直都存在。
很多人覺得美國社會現在特別撕裂,是因為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了。
以前沒有社交媒體的時候,很多事情壓根不會進入公眾視野。
而現在,只要一件事發生,就會被放大傳播,加上算法的推送,情緒很容易被帶動。于是大家覺得美國動蕩到了極點。
可如果拉長時間線,美國一直都是在動蕩和矛盾中前進的。
美國為什么能在這些動蕩中繼續走下去?我覺得核心還是它的自我調節機制。
第一,美國的法律和司法獨立起到關鍵作用。
每當出現重大案件,司法系統會啟動調查和審判,先不說結果是否讓人滿意,至少這個程序是獨立存在的。
比如開頭提到的林肯遇刺,在那之后美國依然完成了政權交接,還有水門事件后尼克松辭職,美國也是照常運轉的。
第二,媒體的作用不可忽視。
美國的新聞自由帶來了巨大的輿論監督力量。很多社會問題能夠曝光,進而形成壓力,推動制度改革。
校園槍擊案之后,媒體會持續追蹤,讓社會一直討論控槍議題,雖然進展有限,但它至少不會被掩蓋。
第三,美國兩黨的相互制衡。
共和黨和民主黨爭來爭去,看起來水火不容,政策推進的效率也異常緩慢,但好就好在不會出現一方獨大的局面。
第四,美國社會的民間力量很強。
各種社區組織、非營利機構、行業協會等等,都能在各種危機中發揮巨大作用。
從自然災害的救援,到社會運動的推動,美國的社會活力遠超很多國家。
第五,美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給了它極強的韌性。
就算政治天天吵,社會天天鬧,美國依然是全球科技和金融中心。這種硬實力,是它能承受混亂的底氣。
我并不是要美化美國。它的問題確實很多,槍擊、種族矛盾、政治極化、社會不平等,都是實實在在的挑戰。
但說“美國要完了”,其實是低估了它的自我修復能力。歷史上更嚴重的事它都挺過來了,現在這兩件事,就更算不上“致命一擊”。
其實我個人認為,觀察美國更應該帶著一種全局性的歷史視角,而不是被一時的新聞帶著跑。
美國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但也是一個能在矛盾中自我平衡的國家,它的問題短期內不會消失,但制度和實力決定了,這個國家依然會繼續走下去。
所以我最后的觀點還是那句話:這才哪到哪?。縿e因為幾條新聞就把結論拉到極端,真正的美國,遠比新聞里看到的復雜。
更多美國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