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 YouTube 的時候,看到一段視頻,講的是一位美國移民局(USCIS)前審核員的親身經歷。
她提到,在移民局里,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審核官”都擁有大學學歷——有些人來自軍隊退伍,有些此前只是在 mailroom、supply room 工作,甚至是做過安保。
聽到這話,第一反應是“真的假的?”但細想之后,其實并不意外。
今天就從這個視角,跟大家聊聊:你眼中的“高級審核員”,可能遠沒有你想象中“高大上”。
EB類這么高端,審核官怎么能沒學歷?
這確實是很多申請人下意識的誤區。
EB1A、EB1B、NIW 這些項目動輒是 PhD、引文千起、SCI 數十篇起步的背景,申請人往往是學界或產業界的中流砥柱。
不少人認為,能審核這種材料的官員,至少得是法學院或工程系出身的碩士甚至博士吧?否則怎么看得懂我們寫的內容?
但真相是:USCIS 的審核流程,更像是一套標準化 SOP(標準操作程序),并非“學術同行評議”。
這位前審核官就明確表示:她當年在移民局的同事,有不少是通過聯邦退伍軍人招聘項目進來的。
背景五花八門,甚至有完全沒有上過大學的。在招聘機制上,聯邦政府本就鼓勵退伍軍人回歸文職崗位,只要通過基礎培訓和入職審核,就可以勝任大量行政文職類工作,包括 USCIS 審核崗位。
所以,學歷其實從來不是這個職位的門檻,執行力和流程意識才是。
審核,不是研究;執行,不等于理解
大家要明白一點:移民審核不是“學術打分”,而是基于政策條文的標準化執行行為。
你給的證據是否滿足 USCIS 的“12項標準”之一?你是否提供了支持性的證明文件?你是否合理解釋了自己的專業影響力?這些,全都是“文書+結構”問題,不是“思想深度”問題。
換句話說,你的資料,只要沒用錯格式、表達清楚,即便審核員不是你領域的人,也能按照 SOP 判定你達標與否。
反之,你寫得再深刻,寫得像論文一樣,只要不貼合移民標準,對方一樣可能看不懂、甚至補你一封 RFE。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說:寫給 USCIS 的材料,不是展示你“有多牛”,而是要“讓人看懂你為什么牛”。
你以為是博士在審你,其實可能是高中生在打勾
這句話或許聽起來有點刺激,但是事實。很多 EB 類申請人會因為補件或被拒而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優秀?”“是不是我的論文不夠高端?”
其實真未必。有相當比例的補件,僅僅是因為你沒有把一份好材料“翻譯成移民局能理解的語言”。
你寫的是 Nature 的一作論文,但你沒有交代清楚這對某個應用領域產生了什么影響;你有幾千引用,但你沒有說這些引用發生在哪些研究核心路徑上。
這就像一篇中譯英的文件,你明明講得有道理,但翻譯的人只知道英語語法、不理解語境,最后造成“信息丟失”。
所以,該怎么做?
不是人人都能控制 USCIS 的審查質量,但我們能做好一件事——把材料準備好,準備到即使是高中畢業的審核員也能一眼看懂。
這意味著每一條成就都要用“移民語言”解釋其專業與社會影響;每一頁文書都要讓人“先讀懂大意,再讀進細節”;每一組證據都要“主張—舉例—佐證”三步到位;不做學術炫技,而做標準匹配。
另外,切勿因過度追求“包裝”而虛夸內容。很多審核員處理成千上萬份申請,經驗雖然不“高深”,但也能看出哪些是“實打實”、哪些是“刷數字”。
有經驗的審核員,其實最怕犯錯
這個 YouTube 視頻中也提到:USCIS 的審核員也有內部績效評估,錯判一個案子(尤其是發錯拒信、發錯 RFE)會被內部認定為“critical error”,可能影響年底評估甚至獎金。
這意味著什么?他們并不愿意隨便拒案,只要你的材料夠穩、夠清楚、夠合規,其實審核官會更傾向于“保守過審”。
這對我們是好消息——你不需要讓審核官“佩服你”,你只需要讓他們“安心給你過”。
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寫得不夠清楚
在移民這場馬拉松中,文書質量和策略邏輯,比光有“硬背景”更重要。
你不是在發表論文,而是在說服一個陌生人:我,符合你這套系統的要求。
所以,不要焦慮,不要懷疑自己;更不要神化那個坐在系統另一端的人。他也許是個優秀的公務員,也可能是個執行流程的普通人。你要做的,是讓他沒有理由拒你。
這,就是寫好一份EB申請的真正邏輯。
現在各國政策都在收緊,機會永遠留給提前規劃的人,需要免費評估自身條件的朋友,歡迎聯系我們,獲取專業方案。更多美國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zixun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