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教育部正式發文,對國際學生進入中國高校的門檻進行了規范,不僅明確解釋了國際生的定義,也提到了在哪些情況下,學生只能參加國內高考: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這則條例的發布,對大部分外國人是沒有影響的,他們不難滿足新規對身份和居住時間的要求,真正受影響最大的,是在國內的部分學生和家長。
我們知道,近幾十年,國內的高等教育都是"雙軌制",國內學生想讀名校,就算寒窗苦讀十多年,也很難成功擠進去,2019年,清華北大錄取率0.07%,985大學錄取率約2%。
但國際學生就輕松太多了,像清華、北大,人大,交大等重點大學,外籍學生不僅不用參加高考,甚至不用考試就有機會直接入學,門檻大大降低。例如清華大學,在2020年國際學生招生簡章里明確表示,國際生招生統一采用"申請-審核"制,只要在網上填寫好相關材料,通過初步背景審核,不用參加筆試(有很簡單的漢語測試)就能直接面試,對于特別優秀的國際學生,還有免面試的可能,直接被錄取!
所以看到這里,有哪個家長會不心動呢?想象一下,只要是你有了一本外籍護照,例如美國護照、加拿大護照,那么你孩子上清華北大的難度就會從地獄模式,直接降為普通模式,有這樣的通道,我們何必千軍萬馬去擠獨木橋呢?有心的家長自然會抓住這一海外版的"高考移民",花錢買一本護照,給孩子套一個外籍身份,再走"國際生"這條特殊通道。
一、新規下“國際生”認定標準
但剛剛出臺的留學生新規,把這條路的難度提高了,新規改動的最大一點,就是增加了時間上的障礙:
1、入籍必須年滿四年;
2、在申請大學前的4年里,至少要有2年的海外學習經驗。
所以要想被認定為國際生,一定要有國外讀書的經驗,這一點和華僑生聯考非常相似,華僑生是指長期生活學習在海外的中國國籍的學生,和國際生不同。都是通過增加外海居住時間來篩選目標人群。
但對比下來,華僑生聯考的要求更高,不僅對學生有要求,父母也有海外居住要求,*國際生的認定標準上,并未對父母的居住和身份有明確要求,只要子女是外國國籍,父母依然是中國國籍也沒問題,這算是給國際生留了一點空間,而且雖然政策縮緊,但從理論上看,無論是自然入籍,還是通過投資移民合法拿到的護照,都是有機會被認定為國際生,再回國讀書的,但前提是得愿意送孩子去海外讀書,通過"出口內銷"的方法折騰一圈。
二、新規對“國際生”的影響
要想讓孩子變成國際生,除了要拿到一本海外護照外,前提就是得要放棄中國國籍。之前我們在介紹雙護照的使用方法時說過,通過投資移民拿到新護照后,依然是有辦法保留中國國籍的。但那主要針對出行、投資和身份規劃上使用,在入學這個環節上,雙護照是行不通的,不僅會需要提供身份證明文件,也會有嚴格的審核,所以想走國際生這條路,最好提前放棄中國國籍,正大光明的憑借外籍華人的身份回國上學。
放棄中國國籍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不同地方的流程都不一樣,我們最新咨詢了幾個出入境機構,有的表示暫時只接受自然入籍(非投資移民入籍)的申請,有的表示正常接受申請,但取消中國國籍的時間會要一年以上,具體還得以最新政策為準。
但不管怎樣,如果您不準備讓孩子放棄中國國籍,那么國際生這條路大概率是走不通的,只有放棄了國內身份后,再通過新身份去到海外讀書,滿足了近4年內2年的海外的學習經驗,才能被認定為國際生。
三、新規下該如何為孩子做身份規劃?
雖然理論上看,上面這條路是走得通的,但風險也顯而易見,那就是來華留學的政策是否持續穩定?極端情況下,孩子拿到了外籍身份,也辛苦攢夠了海外學習時間,結果4年后,政策又變了,那該怎么辦呢?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時間是相對固定的,就那么幾年,建議千萬不要把希望都壓在一條路上。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認為無論是國際生,還是華僑生,都只能作為一個Plan B備選,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很多在國外讀中學的孩子,已經有了很穩定的學習環境,也更適應海外的教育體系,面對廣闊的選擇,不一定愿意回國來讀大學,如果成績非常好,很多人就直接追求水平更高的知名學府了。所以這個時候,像華僑生和國際生這種,只是一個保底選項,萬一孩子在海外的成績不好,可能上不了好大學,又或者不適應國外,很想回國發展,那么再以國際生/華僑生的身份回來,到好點的大學繼續深造,也是完全可以的。
在我們日常的移民咨詢中,也碰到很多朋友都是這類想法,大家都對子女的教育有長期規劃,計劃先通過合適自己的移民方法,類似EB3非技術移民等,拿到一個海外身份,等移民成功后,爭取讓孩子進入當地的知名學府,接受當地教育,倘若孩子不太適應,再通過華僑生聯考,或國際生回國讀書,不管怎么樣,也都算給孩子的未來多一個選擇。
最后,如果您正在考慮為孩子做海外身份規劃,但不知道如果選擇移民方案,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微信添加小助手: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將為您免費訂制一份專屬的移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