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朋友問我一個問題:EB2的排期能不能平均每年前進一年?
這個問題很典型。大家都在看表B的10月更新,發現過去幾年的數據似乎挺穩定:
2020年10月:等待約4年
2021年10月:3年1個月
2022年10月:3年4個月
2023年10月:3年10個月
2024年10月:4年
2025年10月:3年11個月
從數字上看,基本都在3到4年的區間里,幾乎是"穩中微動"。
那未來幾年,是不是也能保持這樣的節奏?能不能"平均每年走一年"?
作為一個從事移民咨詢多年的老人,我想從幾個關鍵變量來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個變量:NIW升級潮的影響
排期能不能走快,首先得看EB2的"擁堵程度"。
影響最大的是NIW申請量:
2021年大概1900多件
2022年漲到2500多件
主力軍是在2022年后才大量進入系統的。但有個關鍵點是"升級離隊"比例——很多NIW申請人拿到I-140批準后會提交EB1A。
如果升級成功,就會離開EB2隊列,減輕排期壓力。 從近兩年數據看,大約一半的NIW申請者會升級到EB1。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EB1排期最近幾乎沒動——升級案子把EB1擠滿了。但對EB2來說,這反而是個利好,壓力在逐步減輕。
第二個變量:EB1和EB2的相互牽制
EB1和EB2就像連體嬰。EB1申請人多了、審批慢了,EB2就能喘口氣;
EB1一旦回暖、消化完升級案子,EB2的進度又會被壓制。
現在EB1排期已經滯后超過一年,說明2022和2023年的NIW升級案還在消化中。
等這批處理完,EB2會迎來一個短暫的"通暢期",也就是大家期待的"平均一年走一年"。
但這個窗口期不會太久。一旦EB2追得太近、甚至和EB1持平,就會出現"反向平衡"——NIW升級減少,EB1負擔變輕,EB2又開始被動變慢。
這就是"動態平衡"。長期看,EB1、EB2、EB3會形成互相牽制、互相修正的循環。
第三個變量:PERM申請量與供需關系
EB2是基于PERM勞工認證的,每年的PERM數量直接影響排期速度。
過去兩年,美國本地用工市場波動大,PERM審批量下降,給了NIW申請者機會。
但現在PERM重新積壓,意味著未來進入EB2系統的新案子會減少。 這反而是好事。供給減少、審批穩定,EB2的推進節奏就能維持。只要沒有新的爆量年份,年均前進速度保持在"每年6到9個月"是比較合理的。
第四個變量:EB3的動態平衡
有人問,EB3會不會超過EB2? 不太可能。EB2和EB3之間有個"降級機制"——當EB3排期靠前時,很多EB2申請人會降級提交EB3。這樣一來,EB3隊列迅速變擁擠,最終又會被拉回到與EB2持平。
EB2和EB3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從近十年走勢看,它們最終都會回到動態平衡點。
短期可能EB3快一點,但長期看,EB2的總體推進速度更穩。
第五個變量:政策與審理趨勢
還有個隱形變量是移民局的策略。 移民局會根據各類別積壓量動態調整簽證名額。
比如疫情期間,家庭類簽證發不出去,讓職業移民吃到紅利,EB類排期一下子走得飛快。
但那種情況不會再有了。未來幾年移民局會更精細地平衡配額,不太可能再出現"大幅前進"的神跡。
想要一年走一年,前提是整體數量別爆。
綜合來看: 如果2022、2023年的NIW升級案能在2026年前基本處理完
PERM新增數量維持當前水平
EB1維持滯后狀態、EB2壓力被分擔
那么,未來兩年EB2每年推進1年是有可能的。
但從長期趨勢看,平均速度更可能穩定在"每年6到9個月"。
這也是移民系統的自然節奏。 很多人看排期,總想找出個確定答案。但移民這件事,從來都是變量多、節奏慢。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何時啟動。
排期再慢,早遞交總比晚遞交好;名額再緊,鎖定優先日就是優勢。
政策波動只是時間問題,不會改變方向。美國移民體系的本質是"排隊制",誰先上車,誰先走。
所以,與其每天盯著排期表,不如早點行動。等到真的走到那一天,回頭看,你會發現——那一年的等待,值。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
?更多美國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