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美國聯邦政府向包括麻省理工、賓夕法尼亞大學、斯坦福在內的9所頂尖大學發出一份備忘錄,要求它們執行一項新的政策:《高等教育學術卓越契約》。 我自己讀了一下其中的內容,發現它背后藏著一個趨勢,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正在悄然收緊的大門。
政策的主要內容有三條:
第一,國際學生比例被嚴格限制——本科階段的國際生占比不得超過15%,單一國家來源不超過5%。
第二,錄取標準只能依據學術成績,比如SAT或ACT,不得參考國籍、種族或社會背景。
第三,要求高校保護保守思想、公開招生數據,接受政府監督。
怎么說呢,表面上是為了公平,但實際上這份所謂的契約延續了近幾年“美國優先”的政治思路,收緊國際生的流入,優先保障本土學生的入學名額。
從短期來看,這個政策的直接沖擊對象就是中國和印度。 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本科階段中國學生占比約25%,印度約10.5%,新規一旦全面推行,名額將被壓縮到原來的五分之一。
對于這兩個國家的學生來說,美國留學的競爭將瞬間變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而對于高校來說,這項政策同樣是沉重打擊,因為國際生的學費長期是大學預算的重要來源,尤其是私立學校。
減少國際招生意味著收入下降,獎學金減少,教師崗位也可能受到影響。教育界很多人批評,這項政策表面是促進公平,實際上是政治干預教育。
當然個人認為目前只是一個試探,目前只有9所學校收到通知,是否擴大到全美還不確定。
也可能出現法律層面的反制,比如有學者和教育團體可能會提起訴訟,認為該政策帶有歧視性,違反憲法的平等條款等等。
但不論最終結果如何,信號已經非常明確了,美國對國際學生的歡迎態度,正在結構性地轉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很多家庭的思路是“先留學,再移民”,先讓孩子去美國讀書、融入環境,將來再考慮能不能留下來。但在今天,美國正在用制度告訴我們,這個順序正在變得越來越危險。
從簽證到錄取,美國的教育通道正在發生變化。簽證官的審查比過去嚴格,F1學生簽證的拒簽率上升,入境時被二次審查的案例越來越多。
留學生實習簽證OPT政策面臨收緊討論,H-1B工作簽證的中簽率也一降再降,今年特朗普甚至放出了H1B簽10萬美元一年的暴論。
相反,那些先拿到身份再去留學的人幾乎不受影響,綠卡持有者或美國公民申請大學時,錄取率比國際生高出數倍。
以常春藤為例,國際生錄取比例常常只有本地學生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而在學費方面,國際生每年要比本地學生多花3到5萬美元。四年下來,僅學費差距就可能超過20萬美元。
不僅如此,有身份的學生在校內能申請助學金和獎學金,能進入更多科研項目,也能在畢業后自由選擇實習或就業,不需要參加抽簽或擔心身份中斷。
對于同樣優秀的孩子,一方是自由學習、自由就業,一方是層層限制、步步審查,差距肉眼可見。
這就是為什么我經常說,留學和移民是兩條路徑,但方向相反。 過去的邏輯是“孩子先出去,再看能不能留下”,今天更合理的順序是“先拿身份,再去留學”。
身份先于教育,不僅是財務層面的節省,更是安全感的保障。如果用生活的視角去看,先移民再留學的優勢很直觀:
錄取機會更高。 有身份的學生屬于本地申請者,競爭的是本地名額,錄取率更高。
費用更低。 公立大學本州學費通常只相當于國際生的一半甚至更少。
資源更豐富。 有身份可以申請獎學金、科研、助教崗位,能參與更多校內外項目。
后續更穩定。 讀書期間可以實習、畢業后自由工作,不受簽證期限和抽簽機制的限制。
對普通家庭來說,身份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底層邏輯。教育是規劃的一部分,移民是安全網。
如果孩子已經在海外留學,你要為他考慮身份,如果孩子還沒出國,那就更該從身份開始布局。
更多美國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