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末X(也就是以前的twitter)上挺熱鬧的,一樁涉及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xAI的數據泄密案引起了不少討論。原因很簡單,涉事人是個華人,而且是那種在聚光燈下工作過的華人。
他不只是個普通的程序員,而是Grok 3發布會當天就坐在馬斯克身邊的核心工程師。
結果這么一個人,被馬斯克的公司告了,說他帶走了核心技術,還打算跳槽到競爭對手那邊去。
事情是這樣的,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這個人叫李學辰(音譯),是海外華人,有加拿大綠卡。
2024年2月,他加入了xAI團隊,參與了核心技術的開發,特別是Grok這個項目。
然后到了6月和7月,他先是賣掉了自己手上價值大約700萬美元的xAI期權,然后7月25號那天,把大量數據從公司系統拷到了自己的設備上。
公司那邊后來發現了這個操作,說他不僅拷數據,還刪除了操作記錄、改了文件名、做了加密壓縮,整個過程很熟練,顯然是有備而來。
緊接著,7月28日他就辭職了,還說準備去一家“競爭公司”上班,定的是8月19號入職。
馬斯克的團隊反應也很快,直接起訴了他,說他侵犯了商業機密。現在這事正鬧上法庭,媒體上鋪天蓋地地在報道,大家也都在猜,會不會牽扯出更大的麻煩。
這件事為什么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呢?不光是因為數據泄露本身,而是因為它發生在這個中美兩國劍拔弩張的大背景下,而且馬斯克還是少數幾個在公開場合支持華人技術人員的大佬之一。
他的公司,不管是特斯拉還是xAI,里面都有大量的華人工程師。
他用過不少機會表達過對中國技術能力的認可,也做過很多超越族裔偏見的用人決策。但這次出了這么一個事,外界的風向可能會變。
網上已經有人在說了,說馬斯克以后可能不會再那么信任華人了,而且那些原本看馬斯克這么用華人團隊也想跟進的硅谷公司,估計會開始謹慎起來。這當然是比較悲觀的猜測,但也不是沒有根據。
因為類似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發生。比如2020年,一位在美任教的華人教授,因為與國內高校存在科研合作關系,但沒有如實向所在大學報備,結果被停職處理,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還有美光那起案子,也是華人工程師被控把技術帶回中國。雖然最終很多案子并沒有坐實,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少人的職業生涯已經被徹底打斷了。
這種事一多,企業管理層自然就會產生顧慮,不是說他們有意歧視,而是在風控的壓力下,很容易對某個群體形成偏見。
這其實就是很多海外華人長期面臨的隱性壁壘,哪怕你自己清清白白,只要某個新聞讓人印象深刻,潛意識里就會給你貼標簽。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說,一個人的錯誤,有時候會讓整個群體買單。
不過,這次xAI的起訴,從目前來看還是以民事為主。也就是說,公司控告前員工帶走了不該帶走的商業機密,屬于雇傭合同糾紛范疇。還沒到刑事層面。
就像有時候員工離職后被控帶走客戶名單,這種情況很常見,但不一定構成犯罪。
所以現在我們也不能斷言李學辰一定違法了,就算法院最后認定他違反了合同,也不代表他就是罪犯。在沒有判決之前,一切都還是“指控”。
但問題就在于,大眾不是法院,他們看到的是新聞標題,是圖片、截圖和轉發的評論,這些東西形成的情緒,比判決書的影響還大。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是一個正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或其他國家工作的華人技術人員,是不是就得開始擔心?是不是從此就會被冷處理、邊緣化?我覺得,也不必這么悲觀。
一方面,公司層面的風險控制會讓所有族群都面對更多審查,不只是華人,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生物科技這些領域本來就敏感,高管不會只看你是哪國人,更看你的履歷、行為記錄、是否合規。
這時候,身份問題可能會比族裔問題更重要,如果你持有該國綠卡、公民身份,又長期在本地生活,雇主自然就更容易信任你。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專業人士在進入敏感行業前,會優先考慮身份規劃的問題。
不是說國籍決定一切,而是在很多時候,它決定了你是否需要額外解釋,是否會被額外盯上。
另一方面,從個體角度來說,自律也很重要。有時候不是你做錯了事,而是你給人留下了模糊的空間。在高強度的工程項目中,在涉及核心機密的崗位上,合規意識比能力還重要。
你可以不聰明,但不能不清白。尤其是在全球局勢不斷變化的今天,一個小疏忽,可能就會被放大成嚴重問題。
不是說每個華人都要為李學辰的行為買單,但你確實可能在某次面試、某個內部討論里,被人拿來與“某個新聞”關聯。這種時候,保持透明、職業、守規矩,可能比你刷多少技術棧更有用。
移民也好,規劃身份也好,不是為了逃避什么,而是為了在關鍵時刻,讓你的身份和信用能替你擋掉一部分不必要的誤解。
如果您對“移民美國”感興趣,或是想了解更多的移民政策, 歡迎手動添加“小助手”微信號(mshu220),我們會安排經驗豐富的移民顧問給您做一個免費的評估,幫您找到適合自己的移民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