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找我們咨詢CRS問題的朋友越來越多了,我看有個問題挺典型的,說CRS從2018年就開始了,怎么今年突然開始嚴查了?
怎么講呢,簡單來說,這事其實早就埋了雷,只不過今年正式“引爆”而已。先講點背景,CRS是“統一報告標準”的英文縮寫,是OECD搞的全球稅收合作機制的一部分。
中國2014年就承諾要加入,2017年發(fā)布相關法律文件,2018年正式開始和其他國家互換涉稅賬戶信息,說白了就是誰的錢放在國外,在哪兒開戶,賬戶里有多少錢,每年進出多少,都會被所在國報給你的稅務居民國。
但你也發(fā)現了,從2018年起到現在已經7年了,早幾年好像沒聽說過誰因為CRS被重點盯上,為什么2025年才大規(guī)模爆發(fā)?
其實原因不復雜。
第一,金融機構的數據質量,早年真不咋地。
你得知道,在CRS執(zhí)行之前,很多銀行根本沒對客戶做過那么細致的稅務歸屬調查。
比如當年你開戶的時候,可能只留了個身份證復印件,地址可能寫的是香港灣仔XX樓,但那之后你換手機號或者搬家,甚至人回內地了,資料沒更新,銀行壓根不知道。
現在CRS要求提供納稅人識別號,還有常住地以及稅務身份聲明,甚至要求定期更新資料。這么一搞,首先就亂陣腳的是銀行,因為得一個個通知客戶補資料,客戶一看麻煩,很多人壓根不回,流程就卡在那兒了。
第二,稅務局剛開始也沒那個“消化能力”。
國家信息化發(fā)展確實快,但你給他幾十萬上百萬筆海外賬戶數據,讓他從中篩出誰是“重點”并核實,那也得慢慢來。
更別說早年那批數據里,不少是“半成品”,只有姓名地址,沒有余額,有余額沒賬戶交易流水,拼圖都不完整。
第三,早期交換國家有限。
2018年中國互換數據的國家沒現在多,那時候主要是英聯邦、澳洲、日本這些國家,有些小國壓根沒加入,有些加入了但技術不行。
比如2021年那會,日本只提供了5.5萬條在日中國人的賬戶信息,中國給日本的卻有9.5萬條。信息互換的“網”沒織密,漏洞自然也就多。
第四,疫情耽誤事。
2020年之后,各地財政、稅務系統都忙著保企業(yè)、救經濟。像2022年,財政部直接把CRS申報延到了8月2日。這種混亂中,數據交換節(jié)奏被打亂,人手也緊張,很多事就一拖再拖。
那為什么2025年就開始“真查了”?一句話,時機成熟了。
CRS系統運轉了7年,稅務部門也建立起自己的數據池子,人工智能、模型分析一上,哪些人海外賬戶多、交易異常、資產量級大,一眼就能看出來。
而且這些年越來越多國家加入CRS,現在一百多個國家基本全在里頭,信息一交叉,就越來越難藏。
而且先在財政壓力也大啊,房產稅不好推,消費也帶動不起來,那怎么辦?只能拿海外賬戶開刀了。
高凈值人群集中,查一個能出十個,何樂而不為?所以你看,查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工具到位、抓得準了。
比如前陣子日本還爆出一起案例,說有一堆外國投資者利用新加坡稅協定的漏洞,三年避掉了990億日元的稅。你說各國看了能不著急?信息共享是“武器”,現在該掏出來用了。
所以我們才一直在強調——做身份規(guī)劃。尤其是像“巴拿馬”這樣的國家,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為啥?我跟你講明白這幾點:
巴拿馬不是全球征稅國家,你在全球其他國家掙的錢,巴拿馬政府不會盯著你要稅,稅收來源主要是看本地經營活動。
雖然巴拿馬簽了CRS協議,但在OECD內部仍屬“未完全合規(guī)”名單,通俗點來說就是就是它的數據上傳頻率慢、對接標準低,不容易被其他國家稅務機關第一時間拿到。
更關鍵的是,它的門檻低,三十萬美金買套房即可獲得身份,合法合規(guī),不看學歷、不要求語言、不需要你住在那兒,更不要求你在那里工作賺錢。
舉個例子,有個客戶王小姐,人在深圳,戶籍也是深圳,但她在香港一家銀行有一筆高額存款。
銀行開始做CRS盡職調查,一查她填的是非中國護照,結果電話是深圳的、通信地址也是深圳的、而且她幾年前自己還填過一份“稅務居民”的表。銀行一看,趕緊發(fā)函讓她補交證明,不然就準備上報。
這時候怎么辦?王小姐做了件事——拿出她在巴拿馬買的房產合同、稅務居民聲明、長期居住證明,還有她孩子在巴拿馬國際學校的在讀記錄,一套材料扔過去,銀行認可了:她現在不是本國稅務居民。
你看懂了嗎?身份不是護照,不是綠卡,也不是個稅號,而是一整套可查證的、說得通的“生活軌跡”。
所以你現在明白為啥越來越多的人默默在巴拿馬搞身份了吧?他們不是要移民,不是為了住在那兒,而是早早給自己的全球資產,配備一張“合規(guī)防火墻”。
如果您對“巴拿馬身份”感興趣,或是想了解更多的移民政策, 歡迎手動添加“小助手”微信號(mshu580),我們會安排經驗豐富的移民顧問給您做一個免費的評估,幫您找到適合自己的移民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