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民公司做EB1A這三個月,最大的感受是:客戶質量真的良莠不齊。
當然,這話聽著像在抱怨,其實不是。絕大多數客戶是真的很優秀,畢竟EB1A是“杰出人才移民”,這四個字放哪都帶點光。
但也有一些客戶,看上去非常小眾——比如做服裝買手的、搞中醫理療的、做非遺文創的,結果一樣能批下來。
這事讓我意識到,移民官的“杰出”標準,其實跟你我想的不太一樣。
很多客戶第一時間聽到EB1A這個名字,都下意識覺得自己夠不著:“我又不是科學家,也沒什么專利論文,算了吧,我還是考慮下NIW吧,聽起來低配一點,好像更靠譜。”
只能說,這是太典型的誤區了。
現實是,EB1A雖然門檻高,但好好規劃、包裝得當,遠比你想象的更可達;反倒是NIW,看似門檻低一點,實操難度卻高得多。
更別說這幾年移民局對于NIW審查收緊得很,很多被拒的案子,客戶條件其實放到EB1A下反而更容易通過。
那為什么會發生這種“選錯賽道”的事?說白了,就是沒人真正把客戶的背景摸清楚。
我這三個月最大的工作內容,不是整理材料,也不是寫文書,而是——聊天。
就是跟客戶不斷聊天,從頭聊到尾,聊學歷、聊經歷、聊成就、聊小事兒。
很多人自己都沒意識到,有些他們輕描淡寫提起的經歷,其實就是移民局要找的“亮點”。只是沒人幫他們看見而已。
我遇到一個客戶,做品牌顧問的,手上有幾十家合作客戶,出過幾次國,發過幾篇專業文章,還在一個設計大賽里得過獎。
她跟我聊的時候都不太好意思說,覺得“這些好像沒啥可寫的”。但我們幫她系統梳理之后,發現她其實滿足EB1A的3條標準,而且論影響力、論持續性都站得住腳。
她當時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申EB1A,結果案子順利獲批了,現在在準備485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你不是不夠優秀,你只是沒學會怎么講述自己的優秀。”這話用在EB1A申請上,再合適不過了。
EB1A的核心不在于你“是不是杰出”,而在于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杰出”用一套邏輯說清楚。這個邏輯包括幾個關鍵點:
你屬于哪個專業領域?是藝術、商業、科技、醫學、教育?這個分類必須明確;
你在這個領域內的影響力,有哪些具體的成果證明?比如獲獎、媒體報道、評審經歷、領導地位、原創作品等;
你的貢獻是不是有持續性,是不是還能繼續為美國帶來利益?
這些都需要你拿出一整套材料去支持。如果沒有專業的人幫你做規劃,很容易搞得四不像。
甚至有的申請人條件不錯,但材料準備太隨意,最終被移民官一句“缺乏具體證據”直接拒掉,真的太可惜了。
而我們做中介、做顧問的,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幫你講好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要讓移民官看得懂、看得進、看得動心。他看完之后要覺得,“這個人值得我們國家留下來”。
所以我常說,EB1A說到底,不是一個材料的比拼,而是一個“個人品牌”的塑造過程。
而這個品牌,不是靠堆學歷、堆獎項堆出來的,而是靠專業的挖掘與包裝講出來的。
最后,我特別想送給那些還在觀望、還在猶豫、還在自我懷疑的朋友一句話:
“你可能比你自己想象的更適合EB1A。”
你可能并不完美,但你有你自己的亮點;你可能不出名,但你有影響力;你可能不自信,但你有故事。
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故事講給移民官聽,讓他相信你值得一個更廣闊的舞臺。
如果您對“移民美國”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號:msym08】聯系我,我會安排專業的移民顧問一對一給您評估適合的移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