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幾位朋友一起吃飯,聊著聊著,話題便飄到了“海外買房這件事”。
有人說澳洲買房首付高,而且審批慢;有人感嘆,美國貸款門檻不低,其實光信用分就卡住了不少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得起勁,并且直到有人提到了日本。
他說:“你們知道在日本買房,哪怕貸款人去世或生重病,剩下的房貸是可以直接清零的嗎?”
全桌突然安靜了一下,接下來開始集體震驚:“真的假的?還能這么設計?” 那一刻我沒插話,作為長期研究海外移民制度的我,竟然也第一次認真翻查起日本的房貸政策。
越了解越震撼,這不僅是利率低、門檻低的問題,而是一整套體現制度底線的人性化設計。
一、不只是利率低,而是“家庭友好”的貸款設計
我們先來講講數字。日本的住房貸款利率,常年維持在極低水平,大多在0.3%-1%之間浮動。
一些優質客戶,還能拿到固定利率0.5%-0.6%的長期貸款,而且不少銀行提供零首付或超低首付方案。
但真正讓人“說不出話來”的是貸款所搭配的保險機制。
在日本只要申請房貸,幾乎都會被強制加入“團體信用生命保險”,簡稱“團信保險”。這份保險不需要額外繳費,直接包含在你貸款利率中(大約占0.1%-0.3%),但保障范圍卻非常廣泛:
一旦貸款人因重大疾病(如癌癥、心肌梗塞、中風)失去勞動能力,剩余房貸將自動清零;
如果貸款人不幸去世,其繼承人可以獲得房子的產權,不需繼續承擔債務;
一些銀行還提供更細化的選項:確診某類疾病可免一年房貸,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則一筆勾銷;
所有這一切,無需你多掏錢,也無需單獨買任何保險。
簡單來講,日本的房貸邏輯并非“貸款人出了事,家人來接盤”,而是“家庭不會因不可抗力而輕易被壓垮”。
這種機制很像一句潛在話語:你能夠拼搏,不過我們不會讓你最為親近的人,為你的意外去承擔代價。
二、我朋友在東京買房,利率+保障讓我沉默
我有個朋友,在東京的一家IT公司上班。2021年他買了一套房子,總價4550萬日元,選的是固定利率貸款這種形式。當時他的利率是0.5%,再加上團信保險的重大疾病保障,整體年利率也不過0.6%。
“你考慮提前還貸嗎?”我問他
他笑著搖頭:“當然不啊,在日本能貸是福利,干嘛搶著還?”
聽上去有點“逆理財常識”,但是想一想卻很合理——貸款的不是壓力,而是機會。
你用極低的資金成本,撬動了長期資產,而且還附帶了全家型風險保障。只要你健康在職,就安心還款;假如有個萬一,制度會接住你。
當然,規則不是沒有限制的。
銀行在給人放貸之前,一般會對申請人進行一種類似全方位檢查的評估,主要目的就是要確定申請人沒有“患病去貸款”的情況。
他們在設計保護機制時做得特別周到,而且對風險的掌控也極為嚴格,這樣就真的能有效防止濫用現象的發生。
但正因為有這樣的機制,日本人的買房體驗和我們熟悉的完全不同。我們有時候是“扛下來一套房”,他們更像是“在制度托底下,享受一個家”。
三、貸款之外,看見的是對“普通人命運”的尊重
這不是一套純粹的金融設計,而是一種制度對人性弱點的溫柔接納。
它像是向外宣稱:你可以努力掙錢去供房,但是你也可以允許自己在生命的某個瞬間“跌倒”,如果真不幸,房子不會變成“債務炸彈”,而是能留下的一份安定遺產。
這套設計背后的思路不是資本最大化,而是“最壞預案”的周全布置。它關注的是——當一個人倒下,家庭是否還能撐得住。
而這正是讓我最感慨的地方,日本的房貸設計,不只是讓你買得起房,而是讓你在面對生死疾病時,不讓家人背負額外痛苦。
很多人說日本經濟停滯、生活成本高,但從房貸這一個制度窗口,我反而看到他們“為普通人預留了體面”的那部分社會空間。
不是人人都能上升為精英,不是所有人都有儲蓄、資產、養老金。
但只要你努力工作、誠實納稅、穩定供房,社會就不會在你最脆弱的時候“追債”。
在那頓飯局上,朋友們最終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日本的房貸,不是給你壓力的,是給你底氣的。"
我驚訝的,不是利率多低,而是這一整套體系里那種“不是防你出事,而是怕你扛不住”的制度設計。 一個社會如何看待普通人,看看它的房貸制度就知道了。 #移民日本
好,以上就本期文章的全部內容了。
更多日本移民項目信息,歡迎撥打麥克斯出國7*24小時客戶服務熱線:400-698-3225,或者添加小助手微信:maxchuguo 進行咨詢,我們有專業的移民顧問和律師團隊,專業度高,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量身定做專業的移民計劃,快來咨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