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借著這個問題展開聊聊,聽上去好像只是家庭內部的分歧和矛盾,意見不統一,但其實里面藏著更深層的問題沒有想清楚。
夫妻雙方里一個人想走、一個人想留。
放棄移民的理由往往很現實,也很直接,在我們麥克斯出國每天上百組咨詢里,不乏出現類似這些情況的理由:年紀不小了/我英語一般/家里孩子還小/國內收入生活還不錯/換環境太麻煩了擔心不適應/害怕被騙/擔心失敗了綠卡沒拿到錢也打了水漂……
這些擔心都不無道理,但問題是:擔憂顧慮只是暫時的,而身份選擇帶來的結果是長期的。
所以和另一半真正需要被反復推敲討論的,不是如何說服對方放棄。拿出空白紙張,中間劃一道杠,認真評估討論生活、孩子、環境、未來發展等各個方面,再來看留下的代價,是否真的比出去小?
有些人討論是否移民時,好像是在比代價,但實際上是給自己預設了很多恐懼感。比如:
移民路徑太復雜了,我怕被騙→ 換句話更好理解→我沒精力去了解,也沒信任的專業支持
國外也不一定有多好→ 換句話更好理解→我不確定換了環境后,我能不能活得更好
孩子太小/太大,不適合動→ 換句話更好理解→我不想承擔改變節奏的后果
所以說到底,大多數勸退的理由,沒有基于清晰理性的對比,只是基于信息不對稱和心理慣性。
這兩天剛巧和咱們麥克斯出國一位已經登陸美國兩年多的客戶聊了會,問及十多年前是怎么決策移民這件事的。
客戶說那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決定的下來的。
當時還沒有小紅書、抖音這些軟件,就天天扒各種論壇、網站、上門找中介,按圖索驥找源頭,找律所,找雇主等等方式。
當時也不是用微信,有空就蹲QQ群里各種搜索,揪著登陸的前輩們問各種問題,花了三五年才真正驗證,并確認了EW3移民是真實存在的項目。
不要學歷、不要語言、不要技能,門檻這么低,真的不是騙局,真的有人通過EW3途徑去美國拿到綠卡之后,才下定決心辦理的移民。
咱麥克斯出國這位寶藏客戶有足夠的調研執行力,可以去動用各種途徑,以及有方法去做充足的調研和多方論證。
所以借著這位EW3客戶案例來看,真正成熟的家庭決策,不是說看你三言兩語說服了我,還是我死乞白賴地不松口,而是躬身入局地把調研的項目情況,全部攤開來看,來對比,來驗證。
咱們與其爭論到底要不要移民去美國,不如一起靜下心來做這三件事:
看現實差距:從收入、教育、養老、資產安排這幾個維度,到底哪里適合你們一家人的中長期需求?
算制度成本:未來十年身份的可獲得性、資產的流動性、家庭的遷徙能力,是否會受限?
對焦底層需求:認真思考想要追的生活狀態,在哪里更有可能實現?
說服對方放棄移民這件事,可能只是因為沒有把為什么移民講透。一旦把路徑、周期、成本、節奏、風險全部攤出來,你就會發現不是移民這件事太難了,而是之前一直沒有準備好,沒有做足夠的調研。
這也是為啥很多家庭最后選擇走上移民這條路,不是因為被機構,被中介,被洗腦文勸服了,大部分還是因為夫妻雙方盤算清楚了不行動的代價可能會更大。
所以,與其無休止的討論要不要放棄,還不如捫心自問一下,如果今天我們什么都不做,十年后會不會后悔當初為啥沒做決定?
如果答案是可能會,那M叔就真的建議你,翻回到上面的三句話,再認真思考思考。如果你對上面提到的EW3項目感興趣,可以通添加小助手微信(maxzixun),發您詳細的資料幫您快速了解,減少信息差。